Month: January 2023

Uncategorized

掌握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

– 蒙特梭利教師培訓後轉變 文/ CGE 0-3歲蒙特梭利國際證照班第一屆學員 Elaine 由適當的人來協助每一個兒童發展其豐富的內在寶藏是必要的。這種發展是項獨特的任務,誠如蒙特梭利所言:「這項使命促使兒童成長成一個完整的人,進而暸解他自己。由此看來,兒童才真的是成人之父。」   –摘自 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生命重要的前三年》  孩子是很神秘的生命個體,對於我們成人、教育者而言,是一個很寶貴的機會,能藉由預備好的環境、精神,來根據孩子們不同時期的需要,提供相應的引導。在經歷210小時的學術培訓課程及540小時0-3歲教室的實地實習後,讓我對於嬰幼兒有不同的見解,小小的生命體,蘊藏的是最珍貴的寶藏。 認知- 嬰幼兒發展 先前對於嬰幼兒發展的認知也許只是粗淺的專注於出生後在生理、形體上的變化,是否落在各階段的生長曲線上,各方面的發展是否合乎檢核表,以此來評價孩子的發展,忽視了從生命形成最初的事物,影響的是整個生命的發展。 課程培訓時,講師帶著我們從產前-胎兒的生活開始討論起,在母體子宮內,胎兒的各種感覺器官在不同階段已逐漸發展,成人唯有理解胎兒成長歷程,才能開展相應的活動,給予豐富的感官體驗,我們所提供胎兒的環境、與其溝通互動的方式,也將影響他往後的生長。 此外,嬰幼兒出生後每個時期有不同的需要,成人如何去照料他們,滿足需求並增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動作、語言、情緒、社交發展上,孩子每一刻都在發展,是動態、連續性的,應善用孩子的自然發展,也就是敏感期,才能把握關鍵時機,幫助孩子將自我的潛能做最有效的發揮。 生命的第一年的發展更是我們要重視的,從神經系統的發展上看起,大腦在此時期的成長速度之快,且腦容量的增長相當驚人。在生命初期,大腦的不同部位要不斷被刺激,且必須和諧地一起工作,使他們之間統整,人類潛能才能達到充分發展。 調適- 幼兒與環境的關係 接受專業培訓後,慢慢學習思考幼兒現階段所擁有的能力,並在可實行的範圍內,提供最大的協助。嬰幼兒每個階段適合的桌子、椅子、餐具⋯⋯等傢俱都不同,這些皆是環境中很重要的工具,成人所營造的空間,對孩子的獨立性、秩序性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我們無法代替孩子自我發展,但可以替他們除去障礙。如「斷奶」這件事,是孩子邁向獨立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在此階段來臨時前做好準備:用斷奶椅取代高腳椅,減少對身生理上的束縛,給予孩子自治感;湯匙大小鼓勵孩子一口進食,孩子會學習控制自己的口;透明玻璃杯取代塑膠杯子,孩子能看見內容物的變化,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日常生活中成人看似簡單的事物,都是在建立孩子與環境、世界的連結,幫助他們邁向獨立。 0-3歲孩子具有無意識地吸收性心智,他會用他的全部來吸收外界的一切,成人要提供他們許多有關外在世界的事實,周遭的環境都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我們應該全力準備一個有利於「幫助生命」發展的預備環境,讓他們感到安全、受到照顧且有歸屬感。 轉變-

Read More
Uncategorized

混齡教育對孩子的幫助

文/萬瑞琴園長(嘉德琳教育集團創始人) 前言:奇怪的現象? 蒙特梭利教室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在我們學校裡,不同年齡的兒童會彼此幫忙,較年幼的兒童可以看到較年長兒童的所作所為,並且會要求他們說明,而他們也都能立即給予回答。所有較年長的兒童都成了英雄和教師,而幼小的兒童則都是他們的崇拜者。幼小的兒童求助於較年長的兒童以獲得靈感,然後再繼續他們的工作。 幼小的兒童不會因為較年長的兒童知道的比他們多而感到羞愧,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他們在長大些,他們也可以辦得到。較大的兒童則認為自己是幼小兒童的保護者。雙方彼此相愛、互相讚賞;表現真正的手足之情。我們很難相信,這種保護與讚賞的氣氛實際上是如此濃厚。各個班級成為用感情連結而成的團體。最後,兒童了解彼此的性格,並且互相感受對方的價值。 對比:傳統教育 這種現像在一般傳統的教室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意境也很難經營。其實只要大家再用點心去研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秘,因為蒙氏教育注重的是個別差異,孩子要按自己個別的內在需求去滿足自己,在這種狀況下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很自然的會呈現一種領導的氣質,很自然的展現領秀的風範。而年紀小的孩子,在初入社會的第一階段對一切懵懂無知,他需要一個參照點來發展他的各項能力,於是乎那小小的和平社會就此展開,孩子的領導能力也就如此被激發與養成了。 可惜的是目前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少有如此的體認,也很少有人真正關心兒童與整個社會未來,目前的教育制度與社會風氣,使許多孩子深陷競爭與學業的壓力。另一方面現代父母大都相信自己能使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優秀,能幫助孩子更成功。因此許多幼教機構在這種推波助瀾下把孩子導入不適當的學習環境中。我國的教育界較主張能力編組或同齡邊組,以方便老師準備統一的教材和進度。而許多的園所也習慣這種做法,不容易突破。然而,這樣的編組方式迫使學生厭惡學習已成不爭的事實,甚至許多父母的經驗中,也認為學校就是一個必需忍受痛苦的地方。 介紹:什麼是混齡教育 混齡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教育理念,而非特定的課程內容。混齡教育是指在混齡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主動地、有預備地安排不同年齡兒童開展教育活動。 混齡教育與傳統的分班教育有根本區別,其核心是打破年級和年齡對兒童發展的限制,通過個別化學習以及不同年齡兒童之間的相互學習,充分激發每個兒童的潛能。 所以從以下三點來看未來教育的趨勢, 混齡教育會是教育改革未來必然的走向。 01.學習動機 幼兒是在工作中學習的。無論是皮亞傑、蒙特梭利及其它的幼兒發展的研究者都已證實幼兒不需要被強迫學習,他們會主動瞭解生活環境這就是學習動機。 混齡教育並不是以年齡作為目標分層的依據,而是以各項技能的發展水平來分層的。實際上,多數一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年長的兒童不一定在所有技能上都領先於年幼兒童,同齡兒童之間也有發展差異。 學前混齡教育模式給每個幼兒的多層次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混齡班中的年幼兒童,更多的是進行模仿學習,形成規則並習得知識和技能;年長兒童則側重領導力和責任心的激發。比如年長兒童通常會在混齡活動中扮演哥哥姐姐或爸爸媽媽的角色,也會傳授和練習已有的知識技能。 📝 在混齡幼兒園中,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始終會有不同的學習體驗。 02.引導方法 國混齡教育專家斯通和伯瑞斯在《理解混齡教育》一書中總結了混齡教育的五個特徵: 兒童不以年齡分班; 為兒童制訂個別化的學習進度; 基於兒童個人進度和能力的評價; 注重學習過程而非學習評測; 讓所有年齡的兒童都能在混齡班得到成長。

Read More
Uncategorized

淺談幼兒自我構建和人類傾向

教育,是要用來豐富我們的生命,保護我們的生命的,而且教育是要順著人類發展的法則,來對人的生命提供幫助的。如果說是對生命的教育,就不只是要幫助我們身體發育,也要幫助心理的發展。那麼,我們必須思考:什麼是人的本質?孩子的需要是什麼?心智發展是不是天生的?蒙特梭利博士說:「說我發明這套蒙特梭利教學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我並沒有『發明』,我只是研究孩子,然後把孩子本身的表現整理出來而已。」 蒙特梭利博士在實踐的過程中,意識到人類的構建是很關鍵的,她指出每個個體都會建構自身的人格,是源自於與社會的互動來完成的自我構建,無法由別人替代自己來完成。孩子有自己的能力、理解力、智力,他們喜歡自己操作、動手完成,六歲以下的孩子還有特殊的適應性,在生活中吸收並適應當地的行為、文化,幫助自己成為環境中的一份子。成人必須滿足孩子特定時期的需求,透過有準備的環境,移除成長中的阻礙,成為孩子與環境中的橋樑,使他們更好地進行連結。 要幫助孩子完成自我建構,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發展階段的人類特點。蒙特梭利觀察人與生俱來的特徵,將它稱為「人類傾向」。 探索:利用自己的動作、感官體驗,幫助擴大舒適圈。 定位:由探索延伸出來,觀察自然現象,瞭解事物間的關係。 秩序:秩序幫助我們看到事情的模式、節奏,不管是物理或社交、智力,都有秩序存在。 工作:有意義、目的的活動,獲得更好得專注力,去發展各項人類傾向。 操作:手作為工具,幫助人類探索,發展智能。 交流:語言變重要的社交工具,運用語言講述想法、經驗、感受。 群居:很多時候希望跟社會連接在一起。 抽象:抽象的基礎建立在具體感官體驗上。 想像:利用腦中抽象的想法,產生具體的工作,創造新的事物。 重複、精確、完美:透過不斷重複,讓動作更準確,更接近我們的想像。 估算:在腦內進行估算,在環境中進行調整。 獨立:六歲前- 達到生活自理的能力。隨年齡增長達到智能上的獨立、社交上的獨立、 金錢上的獨立。 不同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與生俱來的,每個個體都有潛能,差別在於有沒有機會將潛能發揮出來。成人要做的是認識孩子的這些傾向,預備好的環境,激發生命,任其自由發展,讓孩子在我們的協助下去滿足人類需求,尋找生活所需,將這些特點發揮到極致。 我們應該肯定兒童的內在價值,並提供適合精神成長的環境及足夠的愛,成長成一個能夠適應它成長環境、文化、地域、時間的人,那麼,全新的孩子將展現其驚人特質,對改善世界將大有貢獻。首要關注的點是:孩子這時候需要什麼。而不是幫助他們,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 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學習,是為了在看待孩子行為時,能以不同的角度,用開放的心態去理解每個階段孩子不同的內在心理,我們無法代替孩子去構建自己的人格,但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精力,創造更多機會給予他們去經歷,完成自我構建,進而真正參與到社會生活中。

Read More